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
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
通識科要教什麼
何濼生
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教育真的不簡單。現時,差不多每所大學都視培育社會棟樑為使命。但是,不少完成了大學、甚至持有博士學位的人,縱使最後能身居要職,自己也鬱鬱寡歡,遑論與人安楽。近年教育界多了講全人教育,中學通識科也已成為必修科。情況卻未見好轉。
香港小童群益會去年八至九月期間,透過問卷訪問三百廿七名十二至十九歲的青少年,發現四成六受訪者表示有精神困擾,逾五成有抑鬱,四成感到有壓力,當中更 有一成達嚴重程度。此外,再生會在09至11年訪問1,120名25歲或以下青年,發現有32.5%受訪者有抑鬱徵狀,較成年人高出近4倍;而曾有自殺念 頭的人更多達一半。
在競爭熾烈的商業社會,競爭力是政府和很多社會賢達經常掛在口邊的詞彙。在日益政治化的社會,抗爭亦好像已成為常態。在終日競爭和抗爭中,年青人很容易感 到迷失。縱然沒有感到迷失,競爭和抗爭也絕對是壓力來源。可惜我們的教育,不但沒有教導年青人如何化解這些壓力,還加重了這些壓力。
我認為:通識科最要教的就是如何化解壓力、轉壓力為動力、和如何做一個自信的、有方向的、快樂地生活的人。
十多年前,我有機會接触到道德經。發覺老子的道德經是十分難得的處世指南。道德經很經典的一段文字如下:「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,故能勇﹔儉,故能廣﹔ 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今舍慈且勇,舍儉且廣,舍后且先,死矣。」
他說:我有三件法寶,經常惦記著,不容有失。其一就是關愛,學會愛人如己;其二是節儉,學會永不浪費;三是謙卑,只想做到自己的最好、而不去想自己是天下 第一。因為愛人如己,自己反而不去想太多,於是勇氣就充沛起來。因為學會不去浪費,對人就變得疏爽。因為心存謙卑,所以就能成大器。可惜現今的人多沒有愛 心,卻勇於做違背良心的事情;他們不懂得愛護資源,反而隨便破壞資源;他們不懂得謙卑,反而事事要爭做第一。這樣只會是死路一條。
經常聽到通識科一要教學生多角度思考;二教學生批判性思維。有時我又聽到人說某人立塲搖擺,十分卑鄙。對於這樣論述,我心存恐懼。
我一是恐懼同學們習慣了空泛地列出所謂不同角度的觀點,自己卻無法認真地思考,逐步建立自己的見地。一是恐懼同學們欠缺謙卑,經常咄咄逼人地批判人家,養 成了自以為是的習慣,便無法掌握縝密思考的竅門。我也恐懼同學們太早就以為自己已掌握真理,無法從錯誤理解釋放出來,一錯到底地擇誤固執。
我認為老師有清晰的立場是很自然的事。同學有清晰的立場也是很好的,關鍵是要經常心存謙卑,勇於查找自己的缺失。這樣人才會成長,才會進步。關鍵是要對自己忠實。做到表裡如一,做人才會快樂。其實改變想法,只要是實事求是,不但不是卑鄙,更可說是大勇。
我十分認同老子的三寶。原來逐步放下縈繞心中的自我觀念,多點從大處去思考生命,不但可以減壓,更可活出更充實更精彩的人生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